和和氣氣與人相處,平平安安日子好過。
祝福大家平安自在

目前分類:聖嚴法師 文章 (77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崇拜偶像是人性的正常表現。因為人的知能及體能受到自然的限制、社會的約束,就在心中產生種種幻想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很多人來向我學禪之前,總要問我好多問題。他們的理由是,在未上樓之前,先想知道樓上有些什麼東西,是不是值得他們登樓看看,樓上的景物是不是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。我則告訴他們,禪的內容,應該拿一個從未吃過芒果與曾經吃過芒果的人作比喻。你如未吃過芒果,無論怎樣將芒果的形狀、顏色與肉質風味向你形容和說明,真正芒果的味道,你還是不知道,一定要你親自嚐到之後才能知道。

另有一個盲人問色的故事,說有一個生來就是雙眼失明的人,很想知道潔白的白色是怎樣的情形,有人告訴他說像白布和白紙一樣的白,又有人告訴他說像白鵝、白鴿一樣的白,又有人告訴他說像白雪、白粉一樣的白。結果把這個盲人弄糊塗了,他想潔白的白色應該是很單純的,為什麼大家把它說成那麼複雜的東西呢?原因是他從沒有見過白色,所以任你怎麼說,他還是不知道。

那麼對於尚未進入禪門的人而言,禪也是不可以語言文字說明的東西,你也別寄望靠著語言文字的說明來瞭解它。可是語言文字雖不能說明禪的內容,卻能引導或指示你如何地去親自體驗它,所以語言文字還是用得著的。故在一部叫作《碧巖錄》的書裡,記載禪宗一位祖師馬祖道一的話說:「因為說的人沒有什麼可說的,也不能給你看什麼,所以聽的人不可能聽到什麼,也不可能得到什麼。

那麼,說的人既不能說出什麼也不能顯示什麼,倒不如不說的好。聽的人既然不可能聽到什麼,也不能得到什麼,倒不如不聽的好。可是現在你們這兒有許多人正在等著聽我演說,其實,說與不說,都是一樣的。請問你們之中已經開了悟的人:我說的究竟是什麼?」

像這樣的開示,是標準的禪師的態度,因為他們實在無法用語文來告訴你禪是什麼東西。所以稱為不可思議。正所謂: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必須要你自己體驗,才能知道禪是什麼。當然,我也不能用語文來滿足聽眾和讀者的期望。不過,我將在下篇文章中,告訴你有關禪的源流、方法、層次和體驗的現象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663.png

#不可思議的禪
#禪的體驗
#法鼓全集_禪的體驗禪的開示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經常會有人攻擊我,雖然被打擊時會難過,可是我不會感到怨恨,或是想要報復。相反的,當打擊者需要我的協助時,我還是會協助他們,不會藉機報復。這樣一來,他們便會生起慚愧心,當慚愧心生起時,就是被感動了。

但是我幫助他們的目的,並不是要感動他們,而是我本來就應該這麼做,我只是在實踐佛法的精神,而實踐佛法的結果,往往會感動他人。

更進一步說,在日常生活中,不要隨便為了一點小事,就看這個人不順眼、看那個人不順眼,就罵這個人、恨那個人,即使是對方有錯,還是要諒解他。尤其有些人無法接受他人的指責,你一罵他,他就會和你結仇。

對於這種人,我們不能用斥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,也不需再多費口舌和他辯論,只要包容他、慈悲他,和他做朋友就可以了,久而久之他自然就會受到感動,覺得和你作對是不應該的,雙方就會從敵人漸漸成為好朋友。

要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,最有效、最好的方法,就是用佛法的精神感動人,「感動」,真是化敵為友最好的一種方法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ean Li

669.png

#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
#學習關懷與付出
#法鼓全集_從心溝通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在我所提倡的「心五四」運動中,「四感」是與人相處時的四種主張──感恩、感謝、感化、感動。其中,「感動」的意思是指,以智慧來處理事、以慈悲來對待人,以勤勉、謹慎、恭敬、謙虛、寬容的態度,凡事從自己以身作則,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。

可是,只要存有想感動別人的念頭,心中就一定有特定對象,也會產生期待;一旦期待落空,就會覺得挫折、無奈。但如果只是單純的幫助他人,心中沒有特定的對象,也不在乎做了以後會不會有人受到感動,只是默默的行善、助人,別人反而會因此受到感動,而跟著一起做。

例如,一般人在下班後或假日,都會去看電影、逛街,或上館子大吃一頓。可是我們出家人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有放過一天假;出家人一無所有,沒有自己的財產、家屬、事業,既不是為了自己的兒孫,也不是要陞官發財,只是為了弘法利生的事業而忙碌,這種單純為了奉獻而付出的無私精神,常使許多人受到感動。

可是我的本意並不是要使人感動,因為和尚的本份,就是服務眾生,所謂「做一日和尚,撞一日鐘」,我只是盡自己的責任而已。我不應該跟一般在家人一樣放假出去玩,也不會和別人計較:「你們常有假期,我都沒有,好可憐哦!」我不但不會這樣想,反而會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奉獻。

我也經常對我的弟子們說:「我真是感恩你們!我對你們沒有恩,是你們對我有恩。」我對他們的感恩心,是根據佛法的觀念而來的,也就是所謂的「三輪體空」。如果沒有受者的成就,也不能圓滿布施的因緣,所以要感謝他們給我培福的機會。

我的弟子聽我這麼說,心裡都非常感動,心想:「明明是師父辛辛苦苦地在教我們、幫我們,為什麼他還要感恩我們呢?」他們被感動之後,心靈因此受到啟迪而轉變,更願意主動幫忙,發心奉獻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Kevin Jan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受八關戒齋,原則上最好是到寺院裡住一天,在印度有「六齋日」,一個月有六天可以到廟裡受八關戒齋。目前我們法鼓山只能在假日舉辦,而泰國及東南亞幾個國家,近來也是配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,以星期天為佛日。如果不住寺院也可以,但是在前一天晚上要夫妻分床,因為八關戒齋是不淫欲,不是不邪淫。此外,睡的床鋪不能是高廣大床,第二天白天也不能用香油塗身、不能用香花鬘,過的都是出家生活。在家人平常要工作維持家庭,過家庭生活,一個月能有幾天發願練習過出家生活的離欲行、解脫行,是非常好的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嚴法師 死亡並不可怕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二: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

(1)受持三皈

「受持三皈」,三皈是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,即願意相信釋迦牟尼佛,願意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法,願意相信比丘、比丘尼的僧團,或者是僧寶所傳持的佛法。佛法需要僧寶來主持、來傳授,沒有僧寶就沒有佛教的教團,就不能弘法利生。淨土法門是佛陀所說,所以要修行淨土法門一定要受持三皈依。向僧寶學佛法,用佛法來修行,就是皈依三寶。

皈依又稱為皈敬,除了相信、認同、願意接受,還要對三寶起恭敬心;沒有恭敬心的接受,不算是真正的皈依。三寶是讓我們離煩惱生死之苦,得涅槃解脫之樂的寶筏慈航,所以要把三寶當作我們的皈依處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ean Li

66.png

#受持三皈
#三種福業
#觀量壽經的往生條件
#往生西方的條件
#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
#有相念佛
#法鼓全集_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智慧不起煩惱」這句話,則是讓人不起煩惱的方法。人在煩惱中糾纏可說是最痛苦的事,因為煩惱就好像是自己在整自己般愚蠢,想要化解,就要運用佛法的空觀智慧,有了空觀的智慧,煩惱自然就沒有了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有和尚問石霜慶諸禪師:「聽說佛性像虛空,這對不對?」石霜禪師答:「臥時即有,坐時即無。」你睡覺的時候有佛性,打坐時佛性就沒有了。石霜是不是在點他:「你明明知道佛性無所不在,還有什麼好問的呢?」還是告訴他:「你以平常心看待佛性,它就有;你一定要追求的話,佛性就沒有了。」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)修十善業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2)慈心不殺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我們經常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生氣。曾經有人告訴我,有一次當他正在氣頭上時,因為忽然想起我說過的兩句話:「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不起煩惱。」心中怒火立刻就像被清涼的甘霖澆熄了一樣,同時也讓他看到自己待人不夠慈悲,沒有智慧,所以覺得非常慚愧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嚴法師 學習欣賞與讚美 - 少一分爭奪,多一分和諧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司空本淨禪師寫過一首偈子:「視生如在夢,夢裡實是鬧;忽覺萬事休,還同睡時悟。」他把一生視為做夢,夢中吵吵嚷嚷忙忙碌碌,一旦開悟就像從夢中醒來,萬般皆休。禪師們對「浮生若夢」的看法究竟如何呢?

答:永嘉大師〈證道歌〉裡也談到夢:「夢中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眾生在人、天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等六道,或上升或下降或轉生,出生入死,死了又生,此生到彼生,一生又一生。在生死過程中其實是在夢中,那是生死夢。一旦開悟,會覺得是從一個好長的夢裡醒來,心中開闊明澈無罣礙。從夢中醒來之後,對生死、自我不再執著,也就離開生死;離生死叫大夢初醒或大夢已覺,佛就叫「大覺者」。所以凡是證道、悟道的人就是從夢中醒來的人。這是禪宗對夢的看法。

司空本淨禪師這首偈子也有類似的體驗。「視生如在夢,夢裡實是鬧」,從生到死就像在夢中一般,而且在其中忙忙碌碌、又吵又鬧,煞有介事。有的是身在鬧,有的是心在鬧,有的是身心皆鬧。參與交際或社會活動時,身體鬧;即使不參與活動,如果思慮多、煩惱重,心也照樣鬧。可是一旦開悟,悟人生如夢,悟生死如夢,悟三界如夢,悟凡夫徹頭徹尾、裡裡外外全是夢,那就醒過來了。此時萬事皆休,夢中一切鬧的現象全都不見了。只要心一停,心外的也停;心中的我一消失,心外的環境絲毫不對自己起干擾。身心脫落,如釋重負!

一般凡夫俗子能否體會到這個事實呢?活著的時候汲汲營營、你爭我鬥,到最後再怎麼放不下也得放下,要不然去殯儀館或墳場看看就知道了。可是那些人醒了沒有呢?大概沒有!醉生夢死很可惜、很可憐。若以有用之身奉獻自己成就社會有多好,雖然也是在做夢,做這個夢還比較有意義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663.png

#浮生若夢
#法鼓全集_聖嚴說禪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日本一位將軍在出征之前去問來自中國的明極楚俊禪師:「在生死交關的時候該如何?」禪師說:「兩頭俱截斷,一劍倚天寒。」他的意思是不是說,把生死對立的觀念放下之後,本來面目自然就出現了呢?

答:沒有錯。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,也是動物的本能。軍人也好,老百姓也好,都有死亡的威脅。軍人要上戰場,經常在生與死的邊緣討生活,所以對生死的敏感度很高。雖然保家衞國是職之所在,但生還是生,能不死最好,所以這位將軍去問明極禪師對生死的看法。其實生死的問題對禪修者而言,同樣值得探討。

禪宗勸修行人把念頭分成兩個段落:第一階段,要有生死心;第二階段,要把生死心斷掉。有了生死心就會自我警惕,不努力用功的話,萬一下一口氣上不來,怎麼辦?來生是否還有機會修行?因緣一旦錯過,萬劫不復;因此要及時努力、立即修行。這是生死心的作用。

到了第二階段,在非常用功的情況下,必須斷絕生死心。不要擔心自己這樣修行會不會餓死、渴死、累死、睏死,或者自然界的蚊蟲風雨、酷熱嚴寒會不會把我整死。身體有病也不要害怕,不要去想是不是把它調養好再來修行。這些念頭就是怕死,怕死就不能解脫。只要這麼想──軍人是在沙場,法師是在講座,禪師是在蒲團──此時生死已放下,不再有恐懼。既無恐懼也就無煩惱,心中會明朗起來,很快就開悟。所以,把生死看破才能解脫生死。

「兩頭俱截斷,一劍倚天寒」,把「生」一劍斬掉,把「死」也一劍斬斷,中間什麼也沒有了,只剩斬掉生死的那把劍。這把劍像虛空一般廣大無邊,也可以說全虛空就是一把劍,生與死根本沒有機會存在。一遇到這把劍,對死亡的觀念、憂慮、恐懼不見了,對生的欲求、貪念、執著也沒有了;生也斬掉,死也斬掉,這就是大智慧、大決心、大信心。

我們做事若能兩頭俱截斷,一定成功。這跟冒險不同,冒險是沒有把握而去做,這卻是放下生死問題而朝目標去努力。它富有冒險精神,但比冒險安全、可靠、踏實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ean Li

666888.png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與人相處也不要預設門檻、防線,雖然說: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。」這話聽起來好像是對的,因為我們如果不提防別人,很可能會受到對方的傷害,例如:遭人背叛,或是在背後被人放黑槍等。

曾經有一位公司的董事長來見我,他說:「師父!我被小人暗算了。」他口中的小人指的就是他公司的總經理,對方從學校畢業後一路受他提拔,結果竟然背叛了他,讓他心中不免感慨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。

我建議他:「既然公司已經被整垮,只能盡力補救了。重要的是,未來不要因為這次的經驗,而對人存有敵意。雖然不要心存敵意,可是一定要懂得細心觀察。」所謂觀察,是指觀察對方的忠誠度;觀察的同時,也要常常體恤部屬、照顧員工,讓他們對你有信心,知道你不會背叛他們。

如果不這樣在人格上、心性上輔導部屬,只提供技術上的訓練,到最後對方很可能因為技術學到手了,就遠走高飛,不但不懂得感恩,甚至還可能成為叛徒。其實,不論是對朋友、部屬、子女都一樣,慈悲既不是縱容,也不是溺愛,而是要講究方法與智慧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6663.png

#慈悲他人的方法與智慧
#學習關懷與付出
#法鼓全集_從心溝通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常說:「以智慧處理自己的事,用慈悲對待別人。」一般人會覺得用智慧來觀照自己的內心,好像比較容易做到,但是用慈悲來體察別人的心,就比較困難了。其實,要想同時做到這兩方面,雖然並不容易,但也不是那麼困難,只要做到其中一項,另外一項自然也可以做到。

觀察他人的心,用的不是神通、第三隻眼、讀心術或催眠術,而是用「同理心」。透過觀察自己內心的反應,反省自己的經驗,進一步將心比心,體察他人心裡的想法。

除了從自己的感受推想他人的感受,還可以觀察自己和他人,在立場、年齡、教育程度、生活環境,甚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,深入細膩地觀察後,你就會發現,世界上根本不會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,既然是不一樣的人,就應該學習尊重他人、瞭解他人,不要硬把別人當成自己來對待。

其實,人與人之間只要相處時間久一些,自然而然就會熟悉對方的想法與反應,能夠猜出他究竟在想什麼?需要什麼?反應如何?因此可以在習慣對方後,進一步理解對方,並提出對方所需要的幫助。

我們會因為瞭解對方的需求,而主動提出幫忙;相同的,如果別人想要幫助你,你卻不讓他幫助,他也會很痛苦,就像有人很愛你,而你卻說「我不需要你的愛」一樣。因此,我們除了幫助別人,也要接受別人的幫助,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有互動;透過這樣的互動,能讓對方覺得和你在一起是安全的、愉快的,你是對方可以信賴的人,甚至是最瞭解他的人。

但這和投其所好、諂媚阿諛是不一樣的。通常,我們對於不熟悉的朋友,或許會用比較客氣、誇張,甚至是謙虛過當的話,但如果把這些用在熟識的朋友身上,對方就會覺得我們很見外,甚至虛偽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ean Li

667.png
#慈悲他人的方法與智慧
#學習關懷與付出
#法鼓全集_從心溝通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我的父母已經往生,我沒有辦法再孝養他們,所以我常常勉勵自己,要好好運用父母給我的身體,然後把一切功德迴向給他們,以此來懷念他們。但我相信,如果他們還活著,我可以用佛法幫助他們過得更快樂。

出家人都是用佛法來幫助人,但是如果父母沒有辦法生活,當然還是有責任養活父母,對於老師也是一樣。我這一生有很多老師,上學時有上課的老師,皈依時有皈依師,受戒時有戒師,剃度時有剃度師,凡是做過我老師的人,我心中總是念念不忘,常常會想到他們。有一些老師雖然只教過我幾天書,但我還是深深懷念他們,這就是人類倫理的觀念,佛法也告訴我們應該如此。

但是這裡所講的「師長」,主要是指傳授佛法、接引我們修學佛法的人,這不是說傳授世間學問的老師不重要,而是因為佛法使我們獲得法身慧命,使我們懂得如何離苦得樂、如何自利利他,功德、恩德無量,所以顯得更重要。

老師在佛教裡稱為「阿闍梨」,譬如教授讀經的是教讀阿闍梨,教授禮節的是教授阿闍梨,所有教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的都是阿闍梨,即使只教過一句經或勸勉過一句話。

有的人很奇怪,只承認皈依師父是他的老師,即使後來跟隨另外一位法師學佛,也不認為他是老師。有一次,我們授菩薩戒後,有一位菩薩說,他已經皈依某一位法師了,必須從一而終,不能再拜其他的師父。我問他:「跟那位法師學佛多久了?」他說:「從來沒有,因為他已經往生很久了,現在是跟您學。」從來沒有跟他學過,卻說從一而終,其實這只是結個緣而已。

皈依師是阿闍梨,菩薩戒的戒師當然也是阿闍梨,而在受戒的過程中,我也說了很多佛法,當然是他的老師。一生之中,皈依師只需一位沒有錯,但是學法的過程中,可以有許多師父、老師。

世俗學問的老師對我們的幫助也很多,否則我們可能連字也不識,是非也不明,許多技巧、技術都不會。此外,也不是在學校裡的才是老師,所有教你的,譬如做人處事、烹飪、縫紉、工作上的專業等,都是老師。

所謂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凡是在生命過程中曾經給我們利益的,都是我們的老師。利益有順向的、逆向的,一般我們都很願意承認順向的是我們的老師,但是對逆向的,也就是給我們阻擾、打擊的人,就把他當成仇人。其實他們也是老師,因為他們給我們阻撓、壓力,給我們種種的衝擊,使我們困而知之,使我們奮發圖強,使我們衝破種種的難關,更豐富了我們的人生經驗。如此看待,則無一人不是我的老師,全部都是我的菩薩,因此,我們對所有的人都應該恭敬供養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 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一: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

(1)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

倫理對人類很重要,人類的文明、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原因,就在於有倫理的思想。而中國人特別重視孝道,尤其是儒家,將父子列於五倫之首,視「孝養父母」最為重要。

印度雖然沒有五倫的觀念,可是《觀無量壽經》的說法因緣,就與「孝道」有關。當時摩揭陀國新上任的國王阿闍世王,想把老王——父親頻婆娑羅王給活活餓死在監牢裡,母親韋提希夫人只好將加上食物的蜜塗在身上,趁探監的時候,再把身上的蜜和食物刮下來給老王吃。後來事跡敗露,韋提希夫人也被關了起來,她在牢裡日日向佛祈求,希望佛能前來慰問說法。釋迦牟尼佛便以神通力在韋提希夫人面前出現,並帶領她到耆闍崛山,為她說了一部《觀無量壽經》。

由於不孝的國王,佛說了這部經,鼓勵所有的人應該要孝養父母,這就是倫理。這部經典雖然是從梵文翻過來的,但是與中國孝道的精神是相應的。

過去社會認為「一日為師,終生為父」,將老師視同父親般重要,因此也要孝順、供養。父母給我們身體、養活我們的生命,而老師傳授我們知識、技能和智慧,給我們精神的生命,與父母同等重要,所以要「奉事師長」。

不孝養父母、不奉事師長等於是犯了五逆重罪。五逆包括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。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如果犯了五逆重罪,照《無量壽經》的說法是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,即使是依《觀無量壽經》的說法,若能懺悔,並願意求生西方,還是可以去,但也只能到下下品。所以,如果一個修行佛法的人連父母都不孝養、連師長都不奉事,與求生淨土是背道而馳的事。可知佛法是非常重視人間的倫理關係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Canva

6666.png

#孝養父母奉事師長
#三種福業
#觀量壽經的往生條件
#往生西方的條件
#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
#有相念佛
#法鼓全集_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無門慧開禪師曾說過:「大道無門,千差有路;透得此關,乾坤獨步。」這四句話聽起來好像是在談論修行的竅門和途徑,請師父開示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