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「初於聞中」是一直在聽,自己已經融入了聽的那樁事,心裡面究竟是在聽呢,還是有東西可以被自己聽,已經無法區分,渾然打成一片了。「入流亡所」,進入了被聽的聲音之流,此聲為無聲之聲;進入了無聲之聲的音流,而忘掉自己是在音流之中,也把音流忘掉了。
六根關閉只是暫時的現象,自己在,六根也在,但是環境不在,不再受到外邊環境的干擾,入定的人可以做到這樣。這種工夫不容易做到,暫時關閉六根還有可能,因為六根不再被所緣境影響就是「六根清淨位」。六根清淨的人即使美食及美色當前,覺得不應該要的,心理與生理都不會產生反應,這樣的人一定也是戒律清淨,因為六根已經自在,不會再受誘惑與困擾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《觀音妙智》觀音法門的修行方法 (二)
文/聖嚴法師
初於聞中,入流亡所。
「初於聞中」,就是一直在聽、聽、聽,自己已經融入了聽的那樁事,心裡面究竟是在聽呢,還是有東西可以被自己聽,已經無法區分,渾然打成一片了。
「入流亡所」,進入了被聽的聲音之流,此聲為無聲之聲;進入了無聲之聲的音流,而忘掉自己是在音流之中,也把音流忘掉了。
聞、思、修,是從聞開始,最初聽聲音是用耳朵在聽,聽的是有聲之聲,聽到最後耳朵已經沒有功能,而是用意根的心在聽了。修禪定時,最初用耳朵聽,聽到心非常寧靜時,耳根已經不起作用,對外的聲音是聽而不聞,是什麼聲音都不知道了,此時意根的心還在聽,聽到的則是無聲之聲——心裡不是真的聽到聲音,而是維繫著自己的一種力量,是那個力量在聽。
禪宗有個公案「隻手鼓掌」,一隻手怎麼鼓掌呢?這個故事是在日本發生的:有一位禪師問另一位禪師:「有沒有聽到掌聲?」那位禪師說:「有。」他又問:「聲音如何?」那位禪師答:「如雷貫耳!」可能他們是在開玩笑,也可能是真的,因為用心靈在鼓掌,如果用心來聽,可能就會聽到了。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驗,有人想打你,但是沒有打在你的身上,而是打在桌上,打得很響、很憤怒,你聽到桌子的響聲,卻感覺是打在你的身上一樣,因為他是打到你的心上,你心裡被打得很痛。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這種經驗。
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
這三句的意思是:能進入無聲之聲的音流的我,以及這無聲之聲的音流,音流及我,二者都變成寂靜的狀況,心裡所體驗到動與靜的這兩種現象,都不存在。
寂靜應該是不動的,但並沒有感覺到這是不動,當然也沒有感到這是在動,非動非不動,動和靜這兩種體驗都不產生,心裡的反應並沒有想到是動還是靜。動,指的是心的浮動;靜,指的是在定中。在定中不起定,心不浮動,入的是一般的禪定,而「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」則指的是大乘的禪定。沒有需要把心安定下來,事實上,心並沒有被自己的情緒所動,也沒有被環境所動,這應該是靜,可是也不像一般人坐在那裡完全不動,此時比「入流亡所」更進一步。因為所體驗的就是在生活之中,動也好,靜也好,已經完全不受影響了。
所謂「十字街頭好參禪」,並不是要坐在十字街頭去參禪,而是在十字街頭時,可以吃著冰淇淋,也可以牽著狗在那兒遛狗,也可以去菜市場買些食物,但心則是非動非靜的。
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。
有的人因為女友離去了,他就說:「她離開,我也離開了!」意思是說女朋友對他無情,他的心裡也不再管她了,這樣算不算「聞所聞盡」?事實上,他在,女朋友也在,兩個都在。有一位離婚婦人老是跟我說:「師父,我以後再也不會想我離婚的丈夫了!」是真的不再想他了嗎?很不容易。
「聞所聞盡」是要聽到的、被聽的東西都沒有了,能聽的功能也沒有了,也就是到達一種被聽的環境與能聽的功能都沒有的狀況,這叫作「關閉六根」。就好像機場遇到氣候不佳時,暫時關閉,飛機不能降落與起飛一樣。因此,六根關閉只是暫時的現象,自己在,六根也在,但是環境不在,不再受到外邊環境的干擾,入定的人可以做到這樣。其實我們的六根也都可以這樣:眼睛看所看盡,耳朵聽所聽盡,鼻孔嗅所嗅盡,舌頭嘗所嘗盡,身體觸所觸盡,六根關閉,和外邊的情況隔絕。重要的是這個「盡」字,指的是從此以後六根不再受六塵環境影響。這種工夫不容易做到,因為暫時關閉六根還有可能,而從此以後六根不再被所緣境影響,是非常不容易的,一旦做到的時候,就是「六根清淨位」了。
「聞所聞盡」是先把自我的六根關起來;然後讓六根不再受六塵環境的影響。僅僅六根關閉,這是在淺定中,只是暫時不與外邊交通,而《楞嚴經》講的則是大乘的定,隨時隨地眼睛是睜著,耳朵是開著,雖然一切照常,但是六根不受環境所影響、所污染。
盡聞不住,覺所覺空。
「聞盡」與「盡聞」是同樣的意思,是指聞與所聞都已盡了。「盡聞不住」則是不住於「聞所聞盡」的層次,再進一步,便是「覺所覺空」。
「聞所聞盡」在聲聞乘的阿羅漢來講,是已經從五蘊得到解脫,不再受身心環境的困擾和影響,即是六根清淨;以大乘初地菩薩至八地菩薩而言,則是已經到了「盡聞不住」的層次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了。
「覺所覺空」,是覺和所覺都空了。這個「覺」是六識,意指自己已經斷了煩惱,已得智慧而開悟;「所覺」,是覺自己身心世界的環境時,已不受六根及六塵的困擾,這就是五蘊皆空,實際上,此時即為大乘佛法的證法空,而「聞所聞盡」則是證我空。以大乘的菩薩來說,雖然環境仍在,但是心已不受環境的干擾了。
六根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當我們吃飽的時候,六根不會受到干擾,但是當肚子一餓,正好美食當前,香的味道讓人飢腸轆轆地響,此時六根清淨的人會不會吃東西?如果是真正六根清淨的人,看到食物仍然照樣吃,但不是以貪心來吃,不該吃的食物放在面前,即使肚子再餓,也不會垂涎三尺。我曾經看到一個小孩跟著母親去市場,裡面有許多好吃的飲食攤,孩子每走到一個攤位前就不肯再走了,母親便打他一下說:「走啊!我們沒有錢!」其實母親也是想吃的,但是沒錢買吃的就不應該吃,而孩子不知道應不應該吃,所以看到了就想吃。因此,六根清淨的人即使美食及美色當前,覺得不應該要的,心理與生理都不會產生反應,這樣的人一定也是戒律清淨,因為六根已經自在,不會再受誘惑與困擾。
在聲聞乘的立場,只修到聞所聞盡,也就是心不再受外面環境的引誘,便沒有再進一步了;初地到八地的大乘菩薩,也有這種能力,與聲聞乘不同的是,已經將覺與所覺都放下了。覺,是能覺,能就是智慧,已經超越了十八界,到達解脫的層次;所覺,是能聞與所聞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等十八界都是所覺的範圍。能覺是智慧,十八界是所覺,將十八界的所覺以及能達到聞所聞盡的這種智慧,也要把它放下,這叫作「法空」。初地菩薩已是六根清淨,與聲聞乘聖人阿羅漢所覺還在,菩薩超越覺與所覺,將所覺也放下,因此大悟徹底的人,一悟就是頓悟,全部都悟了。
當你覺得一切都可以放下時,連這個「放下」也要放下,這就是「覺所覺空」。你如果認為一切都放得下,卻老是告訴別人:「我已經放下了!我已經放下了!」必須要連這句話也放下,否則你還是把「我已經放下」抱得緊緊的。過去有一位弟子對他的師父說:「我現在一切都放下了,感覺好自在,我什麼都沒有了!」師父說:「重於須彌!」須彌山是佛經裡或者印度神話裡的宇宙中心,凡是陸地、物質世界都不離須彌山,這座大山,上通三十三天,下通地獄。這位徒弟說他什麼都放下了,自在而且自由,他的師父為什麼要說他比須彌山還要重呢?因為他沒有覺所覺空。覺悟即是菩提,是相對於煩惱而言,離煩惱就是覺悟。「知覺」是尚未開悟,「覺悟」則是離開對十八界的執著,已經六根清淨。悟前是知覺,悟後則是覺悟。
 
圖/法鼓山 聖嚴法師
120037323_1239351596398742_7898688137867785216_n.jpg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恆毅力  的頭像
    恆毅力

    佛法的智慧,用感恩的心去學習

    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