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1. 戀世、厭世、混世、入世、化世的不同點在哪裡?

(1)戀世——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入世,實際上,那是戀世;「戀」的意思是貪戀、留戀、追求而且放不下。

(2)厭世——是失望、怨恨、逃避現實。

(3)混世——在這個世界上,好多人在「混」,在搗蛋、擾亂、犯罪。

(4)入世——是參與,努力地做著社會的服務工作。現在,有很多的佛教徒,正在做著同樣的入世工作,這是菩薩精神;但是,入世的工作,不能離開戒定慧三學的基本原則。

(5)化世——是佛陀出現人間的目的,佛教徒當學佛陀的悲憫胸懷,無條件地為眾生離苦得樂而奉獻、關懷,不要求任何的回饋。

2. 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目的,是看到眾生有生老病死的苦惱,生死範圍的三界,就像火宅一樣,因此,佛才出家、修道、成道、說法、度眾生。如果,我們的在家居士,已經接受佛教,而對凡夫界的生死不覺得苦,沒有想到用佛法來救濟,這不是正信的佛教徒。所以,在家佛教徒雖然擁有眷屬兒女的照顧教養,仍當以解脫三界生死之苦的法門為依歸。

3. 現代天主教的修女、修士、神父們,因為參與社會的服務工作太多,與在家的異性、俗人的世務接觸的機會過多,漸漸地,也接近俗化,很容易還俗。二十一世紀的佛教也將面臨這樣的危機,將來出家人的人數會愈來愈少。因此,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雖然會深入社會,做各種社會關懷的服務工作,但是,還是要以修持梵行做為出家人的依歸;出家人也必須保持每日的禪修、持誦、懺悔禮拜等的恆課。

4. 佛教徒雖然將來會積極地參與文教、政治、學術、工商等工作,還是會以五戒、十善、六度等的菩薩道為依歸,否則便不是正統、正信的佛教徒了。

5. 有修養的佛教徒,能夠盡其在我地進退自如;不倦勤、不戀棧,為了現實環境的需要,可大可小、能伸能屈、提得起、放得下;所以,既是社會的安定力,也是大家的好朋友。

6. 為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,佛教徒必須積極並且普遍地推展兩項工作:(1)如何修習佛法的禪定和智慧,來安定身心,消融苦惱。(2)如何修學佛法的戒律和慈悲,來清淨身心,救濟眾生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3.png

#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將會以入世的方式做化世的事業
#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
#法鼓全集_禪門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恆毅力  的頭像
    恆毅力

    佛法的智慧,用感恩的心去學習

    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