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和氣氣與人相處,平平安安日子好過。
祝福大家平安自在
聖嚴法師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【不起貪執便是清淨心】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嚴法師  一得一失

僧眾參問法眼文益,法眼以手指指著門簾卻不說話,有兩僧在旁,同時去捲門簾,法眼說:「一得一失。」

法眼文益坐在房間裡,對著僧眾手指門簾,意思是他想出去呢?還是因為房內太暗,希望透點光進來?不得而知。有兩僧看到法眼的動作,就一同去把門簾捲起,法眼為何要說「一得一失」。

這可有兩層涵意:一是從常識的立場判斷,這兩人的想法不同,所以一僧懂得,一僧不懂。假設法眼真正的意思是想出門,其中一人猜中法眼心思,另一人則誤以為法眼要通風或透光,一人與法眼的心思相印,另一人沒有相印;因此,動作雖同,心意不同,故說一得一失。

另一層涵意是從禪機的立場分析,其中一僧得到禪機,另一僧則失去禪機。此二僧本來要向法眼請法的,現在有一僧認為不必再問了,他已知道和尚手指門簾的意思。事實上有什麼法好請的?老師要出門就去捲門簾,天色暗了也去捲門簾,這就是法。還有哪一樣事物不是現成的悟門?如果體會到法法都是佛法、法法都是禪法,那就體驗到,法法都是無我的智慧所見的實相世界了。

另一個弟子未得悟境,既然法眼和尚指門簾他就捲門簾,然後還等著向法眼和尚請求跟他們說法,其實法眼已在無聲之中說過法了,他卻失去了聽法開悟的良機。

至於法眼當時說這話的用意是什麼?既然是禪機,那只有他自己知道了。其實我們對禪師提出類似的禪語,做任何判斷分析解釋,都是上了圈套的愚人。當時法眼只是用一句聽來有意義,實際無意義的話,來引發弟子們的智慧,對於未悟者會起疑情、成疑團,破執開悟;對於已悟者可能會給他一句反擊:「這個老和尚又在發瘋作怪了。」

 

文摘自/公案100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自由和尊嚴

當一個人擁有了衣食名利之後,往往會發現除了這些之外,生命中好像還有更重要的東西,那就是自由和尊嚴。

所謂的自由和尊嚴,簡單的說,稱心如意、不受約束就是自由,沒有委曲就是尊嚴;相反的,被限制就喪失自由,被壓迫就沒有尊嚴。

美國獨立戰爭期間,派翠克‧亨利(Patrick Henry)曾說過:「不自由,毋寧死。」這句話後來成為追求自由者的名言。當統治者用軍事、武力、政治,或是用文化、宗教來壓迫被統治者,使得他們不敢講出自己心中的話,也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,這就是不自由。至於一般犯了法的受刑人,在獄中受到約束而不自由,這是因為他們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做了錯事,自作自受才進了監牢,基本上這是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自由。

一般人認為的自由,通常就是指身體活動和言論思想都不受約束,自己要怎麼做就怎麼做,想怎麼說就怎麼說。而且從古到今所講的自由,大部分都是從「征服」的概念出發,為了發展自己的欲望,把這種「擴張自我」的觀念和做法當成自由,不斷向外在環境爭取。這樣的自由,其實是有問題的。

因此在法國大革命期間,羅蘭夫人說了一句名言:「自由、自由,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!」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發展出來的自由,相對的一定會防礙他人的自由;在發揮自己的當下,卻也限制、影響到別人,這樣的自由,就算爭取到手,也不是真正的自由。

真正的自由,應該讓自己的自由與他人的自由共存,讓個人的自由與團體的自由相容,而不會讓自己的自由超越團體的、整體的自由。如果僅僅只知道維護個人的自由,那會引起整個社會的混亂,滋生許多問題。當前世界人與人之間互相鬥爭、彼此傷害,就是因為有太多人只知道爭取個人自由。

至於尊嚴呢?有人說:「尊嚴是別人給的」,這真是錯誤的觀念。我們常講「自尊而後人尊」,意思就是要我們自尊自重,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;而在尊重自己之前,還應該先尊重他人,因為我們給人尊嚴,對方才會給我們尊嚴。如果我們不尊重人,只希望別人尊重自己,也許表面上看來像是得到了尊嚴,其實那樣的尊嚴恐怕是不真實的。
真正的尊嚴,還包括尊重自己的身分,尊重自己的責任,並能和他人建立起彼此互相尊重的關係。譬如身為父親,行為舉止就要像個父親,不是大男人主義的父親,也不是霸王式的父親,而是慈愛、慈祥、懂得以智慧教養孩子的父親。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做父親的尊嚴,否則僅僅在孩子面前耍弄父親的威權,到最後可能為了爭取尊嚴,反而失去尊嚴。

尊嚴、自由可以是靠向外爭取得來的,也可以是因為自己先給與別人,因而得到自由和尊嚴。第一種方式並不可靠,第二種方式比較穩當。

我們這個社會,爭取尊嚴、自由的人太多,願意給人家自由、尊嚴的人太少,所以日益混亂。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建設人間淨土,一定要採取第二種態度,才是比較踏實可靠的。

🌴🌴🌴文.聖嚴法師《找回自己》

 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當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,我只租賃一間四個半榻榻米的房間,覺得已夠用。我有一位同學租的是十三個榻榻米大小的公寓,他卻經常在我面前叫窮、叫苦,嘆住處侷促不自在。我告訴他:「我的房子才四個半榻榻米,我住起來非常舒適自在,你的已經比我的大多了!」他說:「因為你是和尚啊!」

這就是說一個不知足的人,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會自覺有福報;同樣的,有的人,雖住在深宅大院,高貴的華屋,也不會覺得自在滿足。

以智慧來生活,以智慧來用錢,就會讓你享受到惜福的快樂、培福的滿足。以智慧來用錢,就能以少數錢做偉大的事,救多數的人。以智慧來處理金錢,便能使小錢變成大錢,用錢滾錢,不斷地增加,成為大富長者。

培福等於賺錢,布施功德猶如把無形的財產不斷地存入銀行,到最後你不僅成了銀行的股東,也成了銀行的老闆,整間銀行都是屬於你的。沒有智慧,便不會用錢,越用越少,福報也越來越小。福報就是擁有,而不是損耗。


福報像水,你我就像水面的船。福多水漲船自高,容易行駛;福少水低船擱淺,寸步難行。有智慧的人,不論有錢沒錢,都能處處惜福,時時培福,所以有福;無智慧者,人在福中,仍不知福,一味損福,所以無福。別說未來的因果,縱在眼前,也不感覺到幸福,那便等於無福

培福當從惜福做起,如同我們吃青菜時,往往會把外葉和根部丟棄,專挑中間最嫩的菜葉來吃;事實上,菜葉可以吃,外葉、菜梗、菜根也可以吃,把這些丟掉了等於是暴殄天物。

但是,培福不是為了享福,否則也是不智。例如:過去曾有位很窮的老僧,自知無福,希望來生得好果報,又無身外的長物可以布施,就把衣服脫光,坐在草叢裡餵蚊子,終其一生,不知道結了多少蚊子的緣,培植了多少福報。待老僧死後,由於他修苦行的福報,轉生為人,即成了一國之君,做了國王,嗜吃鴨舌,每餐一碗。有一天皇宮門前來了一位僧人求見國王,僧人出示一樣東西,問國王想不想看?國王當然想看,僧人即運用神通,讓國王看看他自己的前生,國王才知道自己的前生是一位出家人,以及自己餵蚊子的經過情形,而那些蚊子有的變成了人,大部分變成了鴨子。鴨子一隊隊地來到王宮的御廚,一碗一碗的鴨舌上了國王的餐桌,到最後稀稀疏疏,已經沒有幾隻了。這位老和尚就對國王說:「大王啊,剩下來的鴨子只有這幾隻了,吃完時,你的福報享盡,也當準備後事了!」國王看了、聽了,十分害怕,從此再也不敢吃鴨舌了。
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這位國王起先是培福的,到最後他把自己培植起來的福,通通享受掉了!因此我們在培福之後要知惜福,惜福才有福,培福是增福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1.png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郭台銘:

就我的經驗,對你愈嚴格的人,日後會是你最要應該感謝的人。以前有位秘書認為我對她的要求太高,說辭職不做,一年多後,她買水果來看我,並問下班後可否來當我的臨時秘書,說她不支薪,就是想繼續學習:「過去挨罵後,我會想辦法努力改進。現在的老闆雖然常稱讚我,人也和氣,但我也停止進步了。」其實,有太多鴻海員工出去外頭闖蕩,回頭感謝我。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郭台銘:

 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馬雲: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郭台銘:
快速變化的世界,若有捷徑,相信很多人會選擇走。現實的結果是,這往往不是一條正確道路,選擇走捷徑的人,成功來的短暫,最後以大起大落收場者居多。

縱橫全球商場40多年,見識與相交過形形色色的人物,我的理解是:沒有挫折的成功是虛幻的。不要像個賭徒,用投機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人生,拿着一塊錢,就想獲得百倍報酬。在我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,只知道一步一腳印,我也是從基層歷練而上。

我常鼓勵年輕人,用投資自己的態度,在學習能力最強時,選擇從基層做起,培養謙虛、踏實的人生態度。不論是從哪個學校畢業,先進入職場歷練幾年實務,再回到學校進修,到那時,你的學問就會非常紮實,這跟少林寺和尚練武一樣,馬步紮得夠穩,才能練出真功夫,也預示着思考會更具格局與視野。

所以,寧願選擇踏實的起步,練出深厚功夫,這個選擇雖然不能保證將來一定有所大成就,但起碼這是我驗證過:一條通向成功的正確道路。

摘自-郭台銘自傳 《從郭董到果凍:相信郭台銘》

31f7064a7f1a3095b2cb055fbf9ea066 (1).jpg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嚴法師- 布施的因果

就是布施的、做好事的,其實實際上呢,還是會回饋的,我們常常看到有一些人,自己本身並不是有這們多錢,但是發願布施以後,捐出去的錢,又回來了,還有呢?還有多出來了,就像這樣子的因果關係,很多人是沒有看到的。
另外還有一點,現在的人有錢,靠運氣這個話是怎們來的,運氣是過去種的福,過去世結的人緣,過去世阿,做了大的布施,所以這一次,能夠回收了,如果我們這一生已經有了錢、有了力量而不去布施,不去做慈善的、文化的、教育的、社會的公益事業的話,下一生阿,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人,也可能就變成了,需要人來救濟的人、需要人來幫助的人、需要人來可憐的人,因為自己的福報已經享完了,已經用完了,因此我們有錢的時候,需要惜福、需要積福,沒有錢的時候需要種福、需要培福,這都是要鼓勵我們大家,能夠多做布施、多做奉獻,阿彌陀佛。




摘自-聖嚴法師 布施的因果(聖嚴法師-大法鼓 0455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4NKNLVx0UE&feature=emb_title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