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和氣氣與人相處,平平安安日子好過。
祝福大家平安自在

我們雖然不能夠一下子從凡夫所講的平常心,一路到達佛果層次的平常心,但是如果我們在觀念上能夠認識並且接受這個理論,那麼我們即使遇到了世相的衝擊,不管是好是壞,都能夠以平常心來面對、接受,同時平安度過,便是能夠全身而退,也能夠心平氣和的修行方法;能夠心平氣和,就能不計得失,那便是真正的智者。

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,是生活得最愉快、最豐富,也是最懂得生活的人,所以也是有大福報的人。具備智慧的人一定有福報,一般人以為有財產、地位、名望、權力的人,才是有大福報,其實有智慧才真有大福報,沒有智慧的福報,足以使人痛苦、煩惱,所以沒有煩惱就是大福報。

由於沒有煩惱,他可以自由運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,包括物質的與精神的,造福眾生,這是最大的福報。許多沒有智慧的人,雖有兒女、產業、地位、權力,卻是生活得相當痛苦;這種人是在受苦報,而不是在享福報。

若是有智慧,能夠運用在生活中,那麼就會時時過得很愉快。如果沒有智慧,就時時過得很痛苦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ean Li

1.png

#福與慧
#平常心
#法鼓全集_動靜皆自在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何謂實踐?第一就是身口意的三種行為,不會為自己帶來困擾,也不會讓他人受到傷害。第二是用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,來幫助他人,至少你們的家庭,因你個人的努力,而使得家庭和諧、快樂、幸福、安定;家庭如此,那麼你身處的社會及工作崗位上相關之人,必定也是和諧的。

幫助人必須不以自我為立場,而以他人之需要為原則,並且用佛法的觀點來做判斷,這樣幫助人才比較可靠。否則,往往會適得其反,幫助人好像是在控制人、教訓人,使得被幫助的人感到痛苦。中國人有好客的習慣,請人吃飯時,不管客人的食量如何,會不斷地把菜堆給客人吃,被請的客人不吃掉不好意思,吃掉它又很痛苦。因此,如何能將他人真正的需求,恰到好處地給他,這就需要有智慧了。

自利利他的實踐是很容易的,如何將佛法中的智慧用在日常生活中呢?可以用看佛書、誦經、念佛、打坐等修行的方法,使我們的智慧增長。

1.看佛書送佛書:很多人無法直接接觸到講佛法的法師或居士們,他們只有透過文字,增長觀念的正確性,而得到佛法的好處,接受到佛的智慧。譬如說,黃果天居士開了一個佛教圖書館,也送了很多的佛書與人結緣;實際上,他就是在將佛的智慧送給需要的人。

2.誦經:等於是代佛說法。誦經並不需要去理解經文,而是因為念經文把心安定下來,達到安心的作用。而且,靈界的眾生,因為聽到誦經,讓他們得到佛法,靈體得到安慰後,也能將心安定下來;甚至,會來護持念經的人,這就是誦經的好處及功德。

3.念佛:佛號本身就是代表佛的精神及力量,它為我們帶來安定、安全、希望。同時,念佛之人有一種願望,希望求得什麼或避免什麼;念佛念到心清淨時,就會開智慧,自然容易得到感應。如果養成念佛菩薩聖號的習慣,遇到災難時也能靜下心來安心念佛,所受的災難自然會減輕,而逢凶化吉的機率相對也會提高。同時也能以念佛功德,迴向親友及一切眾生,這便是助念了。

4.打坐:打坐的時間較長,最好有人指導,否則,會因心理、生理上產生幻景、幻覺的反應現象時,不知如何處理而增加麻煩。正確的打坐,能夠使心安靜,了解自己心理的活動,對自己所做的判斷正確。因此,打坐再加上佛法觀念的指導,能夠產生禪定和智慧的功能,這時候,慈悲心也會增長。

今天的社會,需要的是什麼?是安定的力量。而安定社會,是需要從安定人心做起;安心,必須用佛法的觀念、佛法的信心、佛法的實踐,如此,社會自然也會安定了,世界自然也就和平了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2.png

#佛法的實踐層面
#佛法在日常生活中
#法鼓全集_佛法的知見與修行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就因為無常,所以一切現象隨時隨地可以變更。事實上,環境在變,自己也在變,任何情況都在瞬息變化之中;我們應當掌握無常的事實,適應無常的現象。

禪法教我們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成佛是人人都可能的事,因此而說人人皆有佛性,不管什麼時候,佛性都跟我們在一起。我們下地獄,它也跟著下地獄;我們上天堂,它也跟著上天堂;我們到極樂世界,它也跟我們到極樂世界。無論我們處在什麼情況,佛性都跟我們在一起,佛性是恆常不變的。因此就有人執著一個永恆的、不變的佛性,認為到最後一定有一個佛性是屬於自己的。可是《心經》說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物質現象的色法,經常在變化,所以也等於空,色與空這兩者,既非有亦非無。

佛性即是空性,故其本身即常、即無常,空性不變故常,空不異色故無常,佛性不離一切變動不已的現象,並非在我們的身心現象之外,另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叫佛性。從佛性不離現象上看,佛性是無常的,從佛性處處都在、永遠都在看來,佛性是常的;所以佛性本身是常,又是無常。

至於佛陀,是活活潑潑的一個人,只是不動情緒、沒有煩惱,他的智慧能夠適應所有眾生的情況,他的慈悲能給予眾生救濟和幫助。

因此有人問,如果佛性無常,那麼佛也無常了?

是。佛的法身不離無常的一切現象,佛是在無常現象之中處處都在、永遠都在,所以無常即是恆常。

我們的心能不能體會「無常就是常,常就是無常」呢?

可以。當我們執著的心和情緒化的煩惱淡化、淨化之後,就可以體會,在無常之中就是永恆的存在。永恆不離無常,無常與永恆的常,是同一個東西,這就是《維摩經》講的「不二」,即超越無常與常。

所以平常心之中有幾個層次:常,無常,反過來還是常,然後依舊是無常;常和無常之間是平行的,不是對立的,所以說「常與無常不二」;「不二」才是真正的平常,它是平等的、平衡的、永遠普遍的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1.png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個禪者的生活態度、人生觀,是灑脫自在,
當機立斷,隨時放下,隨時提起;隨時提起,隨時放下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杜維克博士經過長年對不同群體的研究,發現人有兩種心態:「定型心態」和「成長心態」。擁有「定型心態」的人,總是急於追求證明自我,將所有成果二分為成功或失敗。擁有「成長心態」的人,則是樂觀看待自己的所有特質,將個人的基本素質視為起點,可以藉由努力、累積經驗和他人的幫助而改變、成長。

 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要看A片、色情漫畫、色情圖片等,會消耗福報

 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【不離煩惱,也不起煩惱】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人的一生之中,所要追求的東西太多了:沒有錢的時候求財,沒有名的時候求名,沒有地位的時候求地位,沒有孩子的人求子嗣;還沒有結婚的人,就希望求得美嬌娘或如意郎君。此外,世界上還有很多宗教、神明,專門標榜「有求必應」,當有人覺得內心不平安,就會抽籤問卜、祈願平安,這也是一種祈求。如此看來,一無所求的人其實很少。
在這些祈求之中,有些合理、有些不合理。有些人求人、求神,當然也有求佛菩薩的,但都不一定想求就可以求得到。如果是合理的追求當然不為過,例如健康、長壽、平安、學問、功名等,都是人人想要的,並沒有什麼不好,如果能夠如願以償,當然很歡喜。但是,在這個世界上,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所願,有些過分的奢求根本不可能實現,只會帶來痛苦。例如,有些年紀很大的人生了重病,或是已經患了不治之症,還祈求神明保佑自己不會死,這種虛妄的執著與期待,就是痛苦的根源。所以,很多人都飽受求而不得的痛苦,也就是佛法所說的「八苦」之一:求不得苦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想要化解「求不得」所帶來的痛苦,首先還是要分清楚什麼是合理的需求。「求」有時是一種需要,有時則是一種欲望,而欲望並不等於需要。例如,有些人在臺灣已經擁有一棟房子,卻仍希望在香港、美國、大陸再各擁有一棟,這就不是「需要」,而是「欲望」了。像這樣過分的欲望,就算短期之內能夠滿足,卻不可能長久維持。當所求落空時,不免帶來失望與痛苦。

可是,即使是合理的需要,有時也不一定能夠如願以償,因為,「求」還能分成「為己求」與「為人求」兩個層次。如果是自私自利的「為己求」,求到之後雖然很快樂,但難免擔心總有一天會失去,而老是處在缺乏安全感的痛苦中。如果是「為人求」,因為是抱持著「得到固然很好,得不到也無所謂」的心態,比較不容易感受到所求不得的痛苦。

就以我個人為例,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一生必須追求什麼目標,但是我有一個大方向,如果能夠順利走完全程當然最好,萬一達不到也沒有關係。因為那是因緣不成熟的關係,與我個人的得失無關,但如果是為個人追求而得不到,可能就會很痛苦。

所以,「為己求」是痛苦的,「為人求」雖然比「為己求」略勝一籌,但最好還是什麼都不求。如果能夠什麼都不求,只是不斷地努力耕耘、成長、奉獻,無論自己有多少力量都盡力爭取,得到了以後再奉獻給別人。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,是別人無法奪走的,這也才是真正的快樂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1.png

#什麼都不求
#找到幸福的起點
#法鼓全集_真正的快樂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