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和氣氣與人相處,平平安安日子好過。
祝福大家平安自在
「疑」可分成兩個部分來講:一、普通的疑心;二、禪修的疑情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臨濟義玄禪師說:「在途中不離家舍,離家舍不在途中。」這兩句話點出「家」和「旅途」兩個觀念,請師父為我們說明。

答:我在南部山中閉關時,有一位法師來看我,那已是傍晚時分,他在我關房門口坐下與我談話。這時正好有許多鳥從外邊飛回來,飛進關房窗前的窩裡。這位法師說:「我從遠道來,這些鳥從近處來;人是天邊的鳥,鳥是家邊的人。」意思是,鳥雖然晚上回來,法師也是晚上到我那兒,看起來是相同的,其實不然。這位法師當年離開臺灣到國外,又老遠回到臺灣來看我,不久還要回國外去。正如他所說,「人是天邊的鳥」,人往天邊去,又從天邊飛來,這麼遠的路程兩端,究竟那一個才是家?而「鳥是家邊的人」,鳥始終在家邊飛來飛去,不會離開很遠,候鳥是例外。

我後來也體驗到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態──出家無家,處處是家,又處處不是家。在飛機上、汽車裡常覺得這就是家,旅行時坐在樹蔭下,也覺得那是家。因為人生就是如此,也許有一天我在旅程中一口氣上不來,那就是我的歸宿,是旅途的終點。為什麼非得有房子的地方才是家,沒有房子的地方就不是家?為什麼一定要分此處是家,彼處不是家?事實上有些人也很難說清楚那個是自己的家,付租金的時候那是你的家,搬走以後就不是了。因此可以說時時都不在家中而在旅途中,因為時時都有搬家的可能。

說穿了,生命本身就是旅途,古人說:「光陰是百代之過客,天地是萬物之逆旅」,人從出生到死亡,根本就是在旅途之中,並沒有真正的家。放得更長更遠來說,我們從愚癡無明到學佛行菩薩道,一直到成佛為止,也是個過程,沒有固定的真正的家。任何一個臨時的立足點可以是家,任何一個暫時的寄宿處也可以是家。所以,「在途中不離家舍」,在途中時,只要處處是安身立命處,處處都是家。「離家舍不在途中」,離家之後,並沒有另一個旅途可言,因為你本來就在旅途之中。

臨濟禪師鼓勵我們要腳踏實地,不要認為這是過渡的時期、是過渡的地方、是過客的身分就不認真,也不要認為這是自己的家就捨不得、放不下。換句話說,在家中要認為這是旅途、是旅館,就不會執著;在旅途中要認為這是家,就不會疏怠輕忽。所以,這兩個觀念倒過來看的話,對人生太有用了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Kevin Jan

633.png

#離家舍不在途中
#法鼓全集_聖嚴說禪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目不邪視
  寧以赤鐵,宛轉眼中;不以散心,邪視女色。──大智度論卷一四.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義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雪峰淘米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個真正柔軟的人,就像菩薩一樣,他只有一個方向,就是幫助所有眾生得到利益;只要眾生能得到利益,無論要他變成什麼都可以。

為了讓眾生得利益,自己必須變得非常柔軟,也就是說會隨著眾生的因緣而改變自己,但萬變不離其宗──即使千變萬變也不會改變原有的方向與目標,這才是真正的柔軟。

如果一直變化,變到忘卻既定的方向,或是喪失原則,那不是真正的柔軟,而是人云亦云、隨波逐流。而且所謂的「眾生有益」,是真的有益,不是存了好心,結果卻做了壞事,其間的標準便要以「智慧」來衡量。

此外,「柔軟」不是「柔弱」。柔弱的人非常脆弱,很容易因為別人的欺負而受傷害,而且一旦跌倒了就再也不想站起來。但是有柔軟心的人,不會受人欺負,因為這種人就像水一樣,很有彈性,懂得順應情況變化,或繞圈、或轉彎;即使別人踢他一腳,他倒下來以後,又可以馬上站起來,就像不倒翁一樣,這就是所謂的「柔能克剛」。

堅強和柔軟本質上也是相通的,堅強的人韌性非常高,不容易被挫折打倒。以我自己為例,我的身體很瘦弱,運氣很不好,智慧也不夠高,但是我永遠都循著同一個方向努力。在某些情況下,我可以停下來暫時不走,或是轉個彎,不一定要直走,但我一定會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。所以一路走來,走到今天,無論走的是大路還是小路,總算走出一條路來了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6789.png

#真正的柔軟
#學習慈悲與包容
#法鼓全集_從心溝通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所謂的「柔軟心」,是指把自我減低、減少、減輕,不在人際間架設心防,也不為自己設想,心胸全然敞開。所以,凡是自我主見很深、自我中心很強的人,是不可能有柔軟心的,而佛法所說的「無心」,事實上就是最徹底的柔軟心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陀化世的本懷,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勤修戒、定、慧,以息滅貪、瞋、癡。但一切法本身並無貪、瞋、癡及種種罪過,而是加上了人內心的貪、瞋、癡之後,才有罪惡產生。因此,佛法的根本目的並非是要從諸法中辨別清淨與不清淨,而是由淨化內心以徹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錯覺。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嚴法師 跳出自己設的陷阱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嚴法師 珍惜當下的時間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包容別人不容易,需要有耐心,因為當我們受到打擊或是批評時,往往會覺得豈有此理而憤憤不平。如果對方還是你的親人、好友或多年的夥伴,那更是讓人無法接受。不過,即使在這種情形下,我們還是要容忍。

容忍是包容的一部分,意思就是接受他,而且是不斷的接受他,如果對方還是繼續對付你、打擊你,你仍然要繼續接受他。所以,容忍是世界上最難做到的事,但適度的容忍既能保護你,也能保護他人,不但你不會因此而被對方傷害或犧牲,同時又能避免讓對方做出傷害人的事,將來對方是會感謝你的。

就像刀砍在石頭上,石頭可能會被刀砍出缺口,可是如果砍在非常柔軟的棉花上,或是其他有彈性的物體上,物體表面不會受傷,刀也不會損壞,這就是以「柔」來容受對方失衡的行為,或反常的打擊。

「柔」有兩種方法,一種是迴轉,另一種是退讓。例如,當別人要打你一拳時,你可以轉個身或是退讓一步,讓對方打不到。但這些工夫是需要練習的,就像打太極拳時,別人攻擊你,如果你能四兩撥千斤,就不需要正面與對方衝突,也不會被打得遍體鱗傷。

所以,遭受別人攻擊時,要先忍耐,不要立刻反擊,最好迴避一下,讓他轉移注意力,然後再想辦法解決。你可以另外再找機會處理,或是讓他察覺自己的行為是錯的,經由時空的隔離,事過境遷,或許就有轉變的機會,雙方甚至可以化敵為友。

「所謂化敵為友」的「化」字十分重要,因為,一味的包容到最後很容易變成「包庇」,要避免變成包庇的關鍵就在於「消融」的工夫。當你容忍對方一段時間後,他會漸漸覺得好像打錯了人、做錯了事,覺得對不起你,他的觀念可能會開始產生變化。當他的觀念轉變後,你可以和他進一步溝通,問他當初這樣對待你的感覺如何?也可以表明你是真心想幫助他,並沒有傷害他的意思,如果對方願意溝通,也樂於接受你,那麼,你就是在幫助對方脫離仇恨心了。

所以說,容忍也是一種菩薩行。不過,要化敵為友還是要有智慧,才能夠化解,否則一味地包容,可能會變成包庇,到最後不但傷害自己,也會傷害對方,就像把毒藥吞進自己肚子裡,自己也會被毒死了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ean Li

663.png

#要包容不要包庇
#學習慈悲與包容
#法鼓全集_從心溝通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