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聖嚴法師-法鼓山的方向》
[法鼓山的創建-法鼓山的理念]
(一)法鼓山的理念和目標
法鼓山的理念,係指法鼓山所傳播的佛法,對於全世界的國家、社會、家庭乃至每一個人所產生的安定、和平、康樂、淨化的效用。
如果法鼓山的理念,只能實現在法鼓山,不能說不好,但是它的範圍太小了,所以法鼓山並不僅在臺北縣金山鄉那座山頭,而是凡和法鼓山有關聯的每一個人、每一個家庭、每一個社團,乃至於全臺灣、全中國、全世界,都屬於法鼓山的範疇。
(二)為什麼要推廣法鼓山的理念
近年來,國內外的社會秩序紊亂不堪,細究其因,人心不安定是其主導。目前的社會,太重視功利主義,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,皆以「自我利益」掛帥,導致只求私利不顧公益,人心惶惶,失去了價值判斷的準則。其實,公平合理的功利主義是值得鼓勵的,只求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功利主義卻會腐蝕人心、危害社會,也必殃及個人的。
自己不下工夫付出代價,卻只想撈取現實的利益,這是不合理不公平的,會造成社會的失衡,為自己帶來危險。
我曾經在北投街上遇到一位中年婦女,她告訴我說:「北投地區出現了許多金光黨,他們是一群人的組合,其中的一人扮演癡呆傻瓜,他總是帶著一大堆的金條、寶物及鈔票在街上遊逛,圍繞在他四周的同黨會到處散播耳語說:『只要我們用方法騙他,這些金條、寶物全是我們的,你跟著我一起去騙他,到手時,你拿多的,我們拿少的。』就有人願意佔這種小便宜,領出銀行戶頭裡的錢,和這群金光黨交換自以為是黃金、鈔票的假東西回家,打開後才發現是一堆花生、廢紙。嚎啕大哭已無濟於事:『我倒楣了!我上當了!』」我說:「這種人上當是應該的,為什麼就想貪圖非分之財。金光黨就是欺騙那些專想貪圖非分之財、心態有問題及貪心病很重的人。」
其實,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,多半存有貪圖非分之財的念頭,好像飢餓的一窩老鼠,隨時都準備溜出來找食物吃。此從搶購大家樂、六合彩、大炒股票時的那股貪勁中可見一斑。明明這家公司的股票價值很低,硬是把它炒得很高。只要自己能夠賺到錢,其他的後果就不關我的事了!然而,社會是一個共同體,彼此之間都是休戚與共,如同大家共飲一處水池的水一樣,如果自己不愛惜水質的乾淨,任意解大小便進去的話,自己也會喝到這些污水。
(三)社會病態的原因-貪、瞋、癡
處身這個時代,泰半的人都覺得沒有安定感,生活不能獲得充分的保障。許多人都認為世風日下、人心不古,其實,這種論調不一定正確。
從釋迦牟尼佛時代開始,眾生的心中就有三毒:貪、瞋、癡。正因為有這三毒,所以造下殺、盜、淫、妄種種的惡業,因而產生了生、老、病、死的果報,在我們生的過程中,經常會遇到各種的病痛,也會碰到風災、水災、火災、地震、戰亂等各種災難,這就是貪、瞋、癡造成的惡報。
(四)建立正確的心態-認識因果觀念
曾經有殘障者提出他們的抱怨說:「佛教不公平,佛教認為害病是因為造下了惡業,所以得到果報,而殘障人士也沒有做壞事,卻成了盲、聾、啞、瘸、跛,這是不公平的。」我答覆說:「佛並沒有說你們這一生做了壞事,所以變成這樣。」
佛教的教義是要解除眾生的煩惱,不要讓大家怨天尤人,既已得到這樣的結果,就應當面對它,不要怨恨,與其怨恨生煩惱,不如樂觀奮鬥,這不是很好嗎?
佛法講三世因果,講過去造的善惡業,今生受的樂及苦,就是告訴我們要平心靜氣、不要怨天尤人,雖然前世的事我們並不知道,但是一定要相信它「有」,不要相信它「無」,否則會產生忿忿不平之心。相信它「有」,至少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會變成目前的這個樣子,佛法的作用,就是要我們心平氣和、面對現象、繼續努力。
相信過去,就會相信現在;想到現在,就會想到未來,為了未來,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,一定要有存好心、做好事的觀念,並付諸行動,這是因果的觀念。如果能將這樣的觀念讓自己、家人及世間所有的人享用的話,我們的社會自然就有安全、安定的保障,人心也會獲得充分的安全感。
所謂沒有安全感,就是經常擔心著不知道明天與後天會發生什麼事?或者對未來充滿了不安定感。
站在佛法的立場,一切唯心造。社會的好壞、個人的安危、家庭的和樂與否都與我們的心理活動相關聯,一旦觀念有問題,一切事都會有問題。
我們的心理要健康,不要總是東怕西怕,自己嚇唬自己,要相信生死有一定的原因,只要行得正、做得直,常存慈悲心,多念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地藏王菩薩,心裡不擔心,就會得平安。
平安,是自己帶給自己的,不是別人給予的;同樣地,家庭的平安也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可以給的。因此不要老是掛記家裡的不平安,只要照著佛教徒的本分去做,家裡一定會平安,如果老是擔心孩子不用功、不念書,希望師父加持、念咒,凡有這種人,我就會告訴他:「別擔心,每一個人都會有他一定的福報,許多從小不讀書的人,長大之後卻成為大老闆、董事長。孩子不想讀書,將來可能會回心轉意想要讀書,也有可能在他需要的時候,他會用功讀書。你可以替孩子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同時布施貧窮,供養三寶,為他培福祈福。」對兒女,應該鼓勵他們自己獨立起來,是應當照顧他們,但卻不要擔心他們;對事業應當有計畫有眼光,再加上不斷努力,但卻不用擔心成敗得失,這也是佛法講的因果觀念。
佛典已經把因果觀念闡述得很清楚,「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」,就是至親眷屬,也無法彼此替代,各人有自己的前因,也各有自己的後果。現世是由前世來;未來是由現世去。如果存有這樣的觀念,就不會為未來擔心,不會為現在失望,不會因為目前的幸運而得意忘形。
佛法講三世因果,雖然前世的事我們並不知道,但是一定要相信它「有」,否則會產生忿忿不平之心。佛法的作用,就是要我們心平氣和、面對現象、繼續努力。相信過去,就會相信現在;想到現在,就會想到未來,為了未來,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,一定要有存好心、做好事的觀念,並付諸行動,這是因果的觀念。
要相信生死有一定的原因,只要行得正、做得直,常存慈悲心,多念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地藏王菩薩,心裡不擔心,就會得平安。平安,是自己帶給自己的,不是別人給予的。
175951100_4600465789968971_3906347978358570289_n.jpg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恆毅力  的頭像
    恆毅力

    佛法的智慧,用感恩的心去學習

    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