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和氣氣與人相處,平平安安日子好過。
祝福大家平安自在

目前分類:聖嚴法師 文章 (77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想要化解「求不得」所帶來的痛苦,首先還是要分清楚什麼是合理的需求。「求」有時是一種需要,有時則是一種欲望,而欲望並不等於需要。例如,有些人在臺灣已經擁有一棟房子,卻仍希望在香港、美國、大陸再各擁有一棟,這就不是「需要」,而是「欲望」了。像這樣過分的欲望,就算短期之內能夠滿足,卻不可能長久維持。當所求落空時,不免帶來失望與痛苦。

可是,即使是合理的需要,有時也不一定能夠如願以償,因為,「求」還能分成「為己求」與「為人求」兩個層次。如果是自私自利的「為己求」,求到之後雖然很快樂,但難免擔心總有一天會失去,而老是處在缺乏安全感的痛苦中。如果是「為人求」,因為是抱持著「得到固然很好,得不到也無所謂」的心態,比較不容易感受到所求不得的痛苦。

就以我個人為例,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一生必須追求什麼目標,但是我有一個大方向,如果能夠順利走完全程當然最好,萬一達不到也沒有關係。因為那是因緣不成熟的關係,與我個人的得失無關,但如果是為個人追求而得不到,可能就會很痛苦。

所以,「為己求」是痛苦的,「為人求」雖然比「為己求」略勝一籌,但最好還是什麼都不求。如果能夠什麼都不求,只是不斷地努力耕耘、成長、奉獻,無論自己有多少力量都盡力爭取,得到了以後再奉獻給別人。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,是別人無法奪走的,這也才是真正的快樂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1.png

#什麼都不求
#找到幸福的起點
#法鼓全集_真正的快樂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所謂「明心見性」,就是以智慧的心,來明白煩惱的心。煩惱和智慧是相對的,智慧即菩提,有了智慧,煩惱自然消失,便能見到空性;也就是除去眾生之無明習性,便見清淨的佛性。

有些人有煩惱時,並不知道那是煩惱。就像是一個喝醉酒的人,已經醉醺醺不省人事,尚不知自己已經喝醉,還覺得頭腦很清楚,一直要等到酒醒時,才知道自己曾經喝醉過。我記得在我小時候尚未出家時,偷喝家中自釀的酒,甜甜的酒,愈喝愈好喝,喝著、喝著,結果醉倒在酒缸邊,到了酒醒時,才知道酒醉的滋味真不好受,從此以後,再也不敢喝酒了。

煩惱心很重的人,不但不會知道自己有煩惱,而且也不承認自己有煩惱。例如:有位年輕人,正在單戀著一個女孩,並且愛她愛得神魂顛倒,當我說他煩惱很重時,他還不承認,認為那只是愛而不是煩惱。請問,這種愛跟煩惱又有什麼區別呢?

曾經有位母親當她的兒子過世時,非常痛苦,我勸她要想開,人死不能復生,不要再為死去的兒子煩惱時,她說:「師父,我只是沒辦法接受兒子已經去世的事實,其實我一點都沒有煩惱!」

以上這兩個例子就是說明,很多人已經在痛苦之中,還不認為那種痛苦就是煩惱。

禪宗所講的智慧,並不是一般知識性的智慧,而是離了煩惱心的一種境界。因此,有煩惱時不知道有煩惱是正常的,有智慧的人,不認為自己有智慧也是正常的。那麼,或許有人要問:煩惱和智慧的差異又在哪裡呢?這兩者當然是完全不同的,煩惱是在痛苦之中,不知道那就是煩惱;智慧卻是在非常自在的情況下,沒有用心去分別什麼叫作自在或不自在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1.png

#什麼是明心見性
#明心見性
#法鼓全集_動靜皆自在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明心的「心」究竟是什麼?明心有兩層意思:第一是還沒有明的煩惱心,需要用智慧去照亮它。第二是已經照亮的智慧心。

那麼,見性的「性」又是什麼呢?一種是由後天習慣的熏習,而漸漸形成的,例如:有些人有罵人、喝酒、賭錢、吸毒、偷竊、邪淫、詐騙等的不良習慣,他們並非天性如此,而是後天養成的,經過環境不斷地熏習,變成了一種習慣,這種習慣就稱為「習性」。中國有句古話:「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。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。」就是說,一直待在臭或香的環境中,已經被熏習得不知道那是臭還是香,直到離開那裡之後,才會感覺到那個地方原來是什麼味道。

另外有一些人的習性是無法解釋的。我有一位擔任高級官員的在家弟子,他有兩個兒子,其中一位已得到博士學位,並在大學裡擔任教授,還有一位高中畢業後,情願做流浪漢也不肯繼續升學。

他來問我:「師父,這兩個兒子都是我生的,為什麼一個那麼優秀,另外一個變成流浪漢?實在是讓我丟盡了臉!」

我說:「這大概是從小養成的習性吧!」

他說:「同樣的家庭以同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,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差別呢?」

我說:「也許這是遺傳吧?」

他很無奈地說:「我及我太太,還有我們的父母親,都沒有這種情形啊!」

那麼,這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?

這可以說是我們從無量世以來熏習而養成的習慣,是一生一生所染上的習性,就像西方人燻起士,中國人燻豆乾一樣;而我們的習性也是如此,被某種情況影響久了,自然就跟那種情況相應,這就是習性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ean Li
2.png
#什麼是明心見性
#明心見性
#法鼓全集_動靜皆自在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習性的本身就是「空性」,當智慧出現時,煩惱心自然就會不見,也許壞的習性可能還在,但是已經清楚知道習性的本身是沒有的。這樣的觀念,可以鼓勵我們,煩惱只是一種習性,本來沒有,將來也沒有。

但是,一下子要完全除去煩惱,連習性都不再有,即使是明心見性的人,也是相當不容易的。因此,明心見性之後,可能有些習性尚未顯現,但仍隨時隨地要警覺到習性仍在,這樣,習性自然就會愈來愈淡,終至完全改過,變成一個徹底清淨、光明的心。

有位家境很好的年輕人,由於吸毒,他的太太要跟他離婚,同時也被家人趕了出來,變成一個無家可歸的人,在這期間他又進出監獄好幾次,有一次他剛從牢裡出來,便來看我,並說:「師父,我很想戒毒,可是別人不讓我戒!」

我問他:「這是什麼意思呢?」

他說:「因為不論是否認識或不認識的人,都會拿毒品給我,還說請我試試看,不用付錢,他們怎麼會知道我喜歡這個東西呢?」

這真是很奇怪的事,好像他長得就是吸毒的樣子,販毒的人或行家一看到他,就會主動將毒品送給他。因此,當習性一旦染上後,就會有那種特別的氣質及味道,讓有相同習慣的人一眼就看得出來。

知道有習性、有煩惱,表示已經知道有問題,並且會慢慢離開它、斷除它,到最後只有空性,沒有習性,這才是純粹的智慧,才是大徹大悟的「明心見性」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3.png
#什麼是明心見性
#明心見性
#法鼓全集_動靜皆自在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法是什麼?佛法就是成佛的法門。通常人們以為佛法就是佛所說的法,這是沒有錯的。但是佛說有人天法、小乘法、大乘的菩薩法,其中只有大乘的菩薩法門,才是直成佛道的法門。因此,我們要講佛法,應該是成佛的法門,才是真正徹底的佛法。

今晚演講的地方是大覺蓮社,「覺」有不覺、遍覺、正遍知的大覺。不覺是凡夫,遍覺是小乘,大覺是佛。我們要學的是佛,因此講佛法就是成佛的法門。成佛的法門是什麼?我為你們寫了十二句話如下:

如何成佛道?菩提心為先。

何為菩提心?利他為第一。

為利眾生故,不畏諸苦難。

若眾生離苦,自苦即安樂。

發心學佛者,即名為菩薩。

救世菩薩行,悲智度眾生。

如何成佛?首先要發菩提心。一般人不知道何為菩提心,以為自己離苦得樂,自己求得解脫,自己求成佛道,就是菩提心。其實不是,菩提心是以利他為先,不是以利己為重。我們中國人都說自己是大乘佛教,在三藩市還有一個維護大乘傳統的基金會。但是,許多人連小乘都不是,沒有菩提心,只有自私自利,自求解脫。真正的菩提心是為眾生能夠捨一切,受一切;捨一切自己的利樂,受一切眾生的苦難,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ean Li

3.png

#成佛的法門
#法鼓全集_佛法的知見與修行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虛妄心和雜亂心不太一樣,虛妄心之中有正念、雜念;正念和妄念往往又不容易分清楚。其實,當你發現妄念的時候,那一個所謂發現的心,也是妄念;凡是有念,皆是妄念。可是,妄念之中包含有你在用的方法念頭,名之為正念;有不是在用方法,而是打擾你、擾亂你的念頭,名之為雜念。然而不論雜念也好,正念也好,只要是起心動念,都是虛妄的心。

凡是有念都是妄念。凡不是用數呼吸、念佛、參禪等方法的散念,都名「雜念」,例如:邊用方法邊想:外面風景很好,想出去看一看;有人好吵,真討厭;這曲音樂很好聽,心頭躁癢難安的……像這樣的妄想紛紛是「雜念」。

起初我們知道有心可動、有心可用,而到最後無心可動也無心可用,很多人誤認為到了這樣的程度,就已經不需要再修行了,其實,這還只是修行的過程,不是目的。

當打坐時心裡很輕鬆、很清爽,沒有雜念干擾,是非常舒服的;於是有很多人會擔心有雜念來干擾,討厭種種雜念來麻煩。在數息的時候,雜念生起會覺得很討厭;正在打坐時,有小孩子吵,會覺得討厭;麻雀叫、雨聲響,也討厭。發現了雜念,要趕快提醒自己:「雨聲響、孩子吵、麻雀叫,都是正常的事,我何必要討厭?」當念頭這麼一轉,討厭之心就會馬上不見,沒有討厭的心,心就會安定下來;並非環境有何改變,環境依舊,只是自己的念頭不會隨環境的動而動,這便是住於正念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詹明峰

1.png

#凡是有念皆是妄念
#妄念雜念與正念
#法鼓全集_動靜皆自在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當正在打坐數息或念佛的時候,有雜念生起,可能你會想:「糟糕!我正在打坐,怎麼有這種雜念?真討厭!」或因腿疼、腰痠、背痛,天氣熱、悶、流汗,覺得怎麼也不舒服,哪兒都不對勁,這些都是雜念;尤其腿痛、背痛、天熱不舒服的念頭一動,心就會不耐煩。

雜念生起時,怎麼辦?若你已經知道那是雜念,就接受它、面對它,不必難過,不要管它舒不舒服,還是回到方法上,你的心便會慢慢安定下來。

凡與環境、身體、內心三個層次相關的念頭,都是雜念。環境之中,讓你受到干擾的,是雜念;身體上的問題干擾你,是雜念;心裡一個念頭、一個念頭不斷地起伏,也是雜念。凡有這些雜念生起,要一層一層面對它,不要討厭它,心中就不會起煩惱,心就能安定下來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Kevin Jan

2.png

#雜念生起接受它
#妄念雜念與正念
#法鼓全集_動靜皆自在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懺悔的意思,是要我們承認自己是有問題的人,自己是有煩惱的人,自己的我貪、我瞋、我癡、我慢、我疑、我見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及諸邪見,全部都是因「我」而生。知道有這種「我」的存在,所以要懺悔。因為這個「我」,本身就是一種煩惱、障礙,那是從無始以來,所造的種種惡業,而生種種障礙。所以當我們已經有了智慧的時候,實際上的障礙並沒有完全消除,還是需要繼續不斷地發願、懺悔。

懺悔的時候,就是無相懺。所謂無相懺,就是既然知道有罪、有障,便當痛切懺悔;過去的罪惡從此不再犯,未來的罪惡從此不令生起,現在的罪惡從此立即斷除,這才叫真正的懺悔。打從無始以來,直到成佛為止,所有一切罪障全部從此懺悔。並且知道一切罪障本身是無自性的,也就是沒有不變的罪性存在。如果罪障有自性,那就不能改變,既然不能改變,懺悔也沒有用,成佛也就不可能了。知道罪性本空而仍行懺悔,就叫作無相懺。

懺悔的作用有兩個層次,一是有相的,自己發現到有障礙,便當痛切懺悔,承認過去無量劫來所造種種罪業,同時發願從今以後要一邊學佛、一邊還債;一邊修持、一邊受報,任何果報都心甘情願地去接受,自動自發地去承擔,不畏懼、不逃避。罪是無性,因果是有,因果本身亦無自性,造了業、受過報,罪就沒有了,正在受報的時候,已經知道果報不會永恆,有了這樣的認識,受報的時候,不會有煩惱。這在菩提達摩的「二入四行」中,叫作「報冤行」及「隨緣行」,也就是說,果報現前,心裡無須煩惱,而對於未來的果報,應該來的,一定會來,逃也逃不脫、躲也躲不掉,擔心也沒有用。二是無相的,對於現在的苦報不排斥,對於未來的苦報不恐懼,心中無我而仍作懺悔,便是無相懺悔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ean Li

2.jpg

#懺悔和發願
#學佛五示
#佛法的正知見
#法鼓全集_佛法的知見與修行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戒定慧三學是連貫的,而且是缺一不可的。可是在佛的時代,雖然多數人是從持戒習定而得解脫,但也有一類叫作慧解脫阿羅漢,他們不需要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等基礎禪定的工夫,也能夠得解脫。例如有些人,一聽佛說:「善來比丘!」意思是說:「哦!你來得正是時候,好,你來了,比丘啊!」馬上便能於言下證到初果,甚至於第四阿羅漢果。像這些慧解脫阿羅漢,他們無須經過三皈、五戒、比丘戒,以及習定的過程。

我們從三藏聖典中,所看到的,都非常重視戒律和禪定的修持,以戒為基礎,定為過程,慧為目標;又所謂從禪出教,從禪定的修持而產生智慧,因智慧而衍生教理,完成了阿毘達摩,出現了許多論師。論師一定是跟禪師有關係的,古來大論師多半是大禪師,他們有禪定的修持工夫,和甚深的禪定經驗。印度的龍樹、提婆、無著、世親,是論師也是禪師。中國佛教在理論發展上極有特色的是天台和華嚴,而天台的祖師,從慧文、慧思,到智顗大師,都是禪師;華嚴宗從初祖杜順到五祖宗密,都稱作禪師。

在佛陀的時候,既有不少慧解脫阿羅漢,在中國,也有不重視次第禪定的祖師,他們重視直下頓悟的智慧,此在《壇經》中已有明白的表示。所以《壇經》先講般若,再講禪定,然後再講懺悔和三皈,次第和一般觀點是倒過來的。一般是從懺悔、三皈、五戒開始,再進入禪定智慧的次第。其實這並不奇怪,因為戒有定共戒和道共戒,解脫道也有定慧俱解脫及慧解脫的兩種狀況,所以,一旦有了智慧,得了解脫,當然不必形式上的受戒儀式及習定的過程,可是還是要講到懺悔和持戒。《壇經》中的懺悔是無相懺,戒是無相戒,然後發〈四弘誓願〉,可見懺悔、受戒、發願,仍然是連在一起的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1.jpg

#懺悔和發願
#學佛五示
#佛法的正知見
#法鼓全集_佛法的知見與修行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種福先從家人種起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?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消災、延生是可能的嗎?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舍利弗,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、名聞光佛、大焰肩佛、須彌燈佛、無量精進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。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
接著是講南方,同樣也是以五尊佛為代表,其他還有恆河沙數的諸佛,也在自己的國土向一切眾生讚歎這部《阿彌陀經》。

舍利弗,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、無量相佛、無量幢佛、大光佛、大明佛、寶相佛、淨光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。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
西方則舉了七尊佛,因為阿彌陀佛就在西方,知道的佛號比較多一些。這裡提到三個無量︰無量壽、無量相和無量幢,從《無量壽經》可知,無量壽佛其實就是阿彌陀佛。其實每一尊佛都是無量壽、無量相和無量幢,只是這些佛特別用這些名稱當作名字。而大光佛、大明佛實際也是無量光佛的意思。

西方究竟有多少佛?我們只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除了阿彌陀佛以外,其他世界還有很多與阿彌陀佛類似名稱的佛,這些佛也像恆河沙那麼多,都在他們的世界裡讚歎這部《阿彌陀經》,希望他們世界裡的眾生也都來讚歎這不可思議功德。

這些佛向他們的眾生讚歎《阿彌陀經》的目的是什麼?在《藥師經》裡,藥師佛也讚歎、勸勉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可見得一切諸佛都在勸勉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
有的人擔心,如果十方世界的眾生全部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不是人口膨脹了嗎?而其他佛國淨土不是沒有人了嗎?其實到西方極樂世界根本不需要占空間位置,你有你的福德,他有他的福德,不會彼此侵占。有句話說:「於一毫端現寶王剎,坐微塵裡轉大法輪。」毫端或微塵是那麼細小,十方諸佛怎能在那麼一點點大的地方轉大法輪?因為諸佛是不占空間的,只有凡夫才老是用時間與空間來衡量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如果已經得大解脫,就不占空間,是無相、是實相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ean Li

8.png

#六方諸佛同聲讚歎
#勸歎
#流通分
#阿彌陀經講記
#法鼓全集_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下面舉出六方諸佛來讚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:

東方亦有阿閦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、妙音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。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
首先是東方,這裡只舉出五尊佛的名字為代表,其中阿閦鞞佛,實際上就是阿閦佛,他的梵文是「Akṣobhya」,是不動、無動的意思。雖然只舉五尊,實際上有恆河沙數那麼多。

恆河沙好細好細,細得像麵粉一樣,一把就數不清了,何況一條恆河有好幾千公里長。每一粒沙就等於一尊佛,所以是無量無數的佛。一想到有這麼多的佛,就很高興,因為隨便亂闖,都是闖到佛的懷抱裡。

這麼多、無法數得清的佛,各自在自己的佛國淨土裡出廣長舌相,很誠懇地勸歎每一位眾生,都應當相信而且稱讚這《阿彌陀經》的不可思議功德,因為一切諸佛都在讚歎它、護念它,所以又叫作「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。

廣長舌相是佛三十二相中的一相,但是不一定要成佛以後才有。其實三十二相即轉輪王相,轉輪王是凡夫,因為福德修得很大,所以他的身體、相貌也具備了三十二種大人相,這就是福德相。我們普通人能夠有三十二相中的一種,就會大富大貴。

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綺語者,如果你能三世不說妄語,也能像佛一樣有廣長舌相。什麼是廣長舌相?所謂「自覆其面」,是指舌頭能將整個臉蓋起來。但這只是形容。一尊佛的教化範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這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法的佛是圓滿報身佛,所以他只要一講話,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都能聽到,說法的力量就能普及到三千大千世界,並不是說他的舌頭一伸起來,就真的把三千大千世界覆蓋起來了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7.png

#六方諸佛同聲讚歎
#勸歎
#流通分
#阿彌陀經講記
#法鼓全集_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:痛是身體上的,苦則是精神上的。身體上的「痛」,在活著的時候無法解脫,但只要等到死亡、肉體消失之後,痛也就不存在了;「苦」則是永遠的,因為那是一種精神上的負擔,如果在精神上放不下,即使死亡之後,都不得解脫。而且,當我們的心苦到極點時,往往也會引起身體上痛的感受,例如有時我們會說「心好痛」,但實際上,此時是因為太傷心、放不下,情緒上愁苦的感受太強烈了,才會使人覺得「心如刀割」,痛到無法承受,但其實那是一種精神上的苦。

然而,如果自己的辛苦有所報償、回饋,就會覺得很安慰,即使歷經千辛萬苦、受盡煎熬,等到苦盡甘來、享受成果時,仍然會樂在其中。由此可見,當感覺不自在時,就會覺得苦;對於未來抱著希望時,就又不苦了。所以,「苦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感受,而會隨著外在環境不斷地轉變。

因此,如果我們的心能夠時時刻刻提得起、放得下,隨時隨地面對現實、處理現狀,而不恐懼、不逃避,看到什麼就是什麼、該怎麼做就怎麼做,盡心盡力處理之後,又能夠不在乎結果,就能保持心情的平靜,不再受苦了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6.png

#痛並不等於苦
#你快樂嗎
#法鼓全集_真正的快樂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曾經有一位老和尚罹患癌症,躺在病床上發出陣陣呻吟。徒弟好奇地問他:「您不是說四大皆空嗎?怎麼還會覺得痛呢?」老法師回答:「空就是空,痛就是痛啊!」的確,即使是一位修行多年的老和尚,仍然會有肉體上的病痛。

一般人常把「痛苦」連在一起講,分不清「痛」與「苦」的區別,多半認為痛就是苦、苦也一定會痛,把兩者混為一談,事實上,它們有極大的不同。

「痛」是肉體上的,例如當身體受到種種折磨、傷害,或是被東西打到、撞到時,神經一定會感覺到疼痛,這是人體的正常現象,否則就不是人類,而是植物、礦物了。根據歷史記載,釋迦牟尼佛也有肚子痛、背痛的時候,這表示成了佛的人,身體還是一樣會有疼痛的感覺。但是佛的心裡不會覺得苦,苦是精神、心理上的。

「苦」有很多類型,例如「生老病死」苦:對「生」的貪戀、執著,本身就是非常辛苦的事;看到自己隨著時光流逝而年「老」力衰、疾「病」叢生,心裡卻有所不願,也不甘心承受時,就會覺得苦;或是當一個人面臨「死」亡,無論是自己或是親人過世,心裡都會遭遇很大的衝擊而無法接受,這些都是苦。

除了生老病死之外,還有希望得到某種東西卻得不到的「求不得苦」,以及由人際關係所帶來的「愛別離苦」與「怨憎會苦」——無法與親愛的人相聚在一起,卻捨不得分離;或是放不下與怨家的仇隙,卻偏偏時常與怨家相遇。除此之外,像憂愁、恐懼、嫉妒、憎恨、懷疑等負面情緒,都會讓我們感受到人生是苦的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詹明峰

5.png

#痛並不等於苦
#你快樂嗎
#法鼓全集_真正的快樂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三)心無所求便開悟

大珠慧海禪師求見馬祖道一時,馬祖問他:「從何處來?」

答說:「越州大雲寺來。」

「來此擬須何事?」

「來求佛法。」

馬祖說:「自家寶藏不顧,拋家散走作什麼?我這裡一物也無,求什麼佛法?」

慧海作禮又問:「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?」

馬祖說:「即今問我者,是汝寶藏,一切具足,更無欠少,使用自在,何假向外求覓?」師於言下自識本心。

(四)不汙染即開悟

南嶽懷讓參六祖經八載,忽然有悟,乃白祖曰:「某甲有個會處。」

祖曰:「作麼生?」

曰:「說似一物即不中!」

祖問:「還假修證否?」

曰:「修證則不無,汙染即不得。」

祖曰:「祇此不汙染,諸佛之所護念。」

在禪門中,類似的公案很多,有的須經過長期的苦修,仍是不得力,卻往往在不經意的剎那,因為聽到一句毫不相干的話,或是見到一個完全沒有意義的動作,突然開悟了。所以,擊竹、渡水、看花,都可以開悟,聞雷鳴、受喝斥,乃至聞青蛙入水聲,都可以悟道。

例如:古代有一位靈雲禪師,是見到桃花怒放而開悟的,另有一位禪師是在掃地之際,聽到飛石擊竿的聲音悟道。至於我的師祖虛雲老和尚則是在接熱開水之際,因茶杯摔落地而覺虛空粉碎,大地平沉。也有一位禪師在經過多年的修行還沒有見性,一天清晨,在起床的時候,不小心讓鼻頭撞到了門框,因為突如其來的劇痛,使他不覺失聲大叫說:「哇!原來鼻子是向下長的!」當下,他開悟了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詹明峰

4.png

#禪宗如何開悟
#禪的修行與證悟
#法鼓全集_動靜皆自在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一)無心可安即可開悟

有一個相當著名的公案:禪宗的二祖慧可向初祖達摩請法云:「諸佛法印,可得聞乎?」

達摩云:「諸佛法印,匪從人得。」

慧可說:「我心未寧,乞師與安。」

達摩說:「將心來與汝安。」

慧可遍尋不見心,便說: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

達摩說:「我與汝安心竟。」

諸位也可以參一參這種安心之法,先把身體坐直,輕輕靠著椅背,將全身肌肉放鬆,臉部放鬆,眼球放鬆,頭腦也跟著放鬆。

然後注意你的心在想什麼?能否不想?不想的時候,你的心在哪裡?正在做什麼?是不是還有一個「心」呢?如果沒有了心,不就成了死人;若還有心,便是妄念。

無心不是死亡,有心不是妄念,不生亦不滅,才是安心。如果大家全都同慧可一樣,覓取不寧的妄想心而了不可得,那就是開悟了。儘管這不是那麼容易,但是經由不斷地練習,人人都可能從分別執著的不寧心,逐漸到達沒有分別執著的無心。

(二)心無所住便開悟

中國禪宗史上最重要的一位祖師,是第六祖惠能大師,他是聽到《金剛經》裡的一句話而豁然開悟的。這一句話是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意思是說心已經沒有了分別和執著,但仍有其隨緣度化的作用。

惠能了悟一切萬法不離清淨的自性,未悟時以萬法為煩惱的淵藪,悟後則以萬法為行道的工具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3.png

#禪宗如何開悟
#禪的修行與證悟
#法鼓全集_動靜皆自在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二層,持名念佛時,只要心與佛的願相應,如《觀無量壽經》裡說的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你的心就具足阿彌陀佛的一切福德莊嚴。

在密教有所謂的本尊法,即修某一種本尊的法而得成就,譬如有人修文殊法得成就,有的人則是修彌勒法、觀音法或彌陀法得成就。所謂得成就就是與本尊相應,能與本尊相應,自己的功德就與本尊相同。本尊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,自己雖然還是普通的凡夫,可是這條橋樑已經接通,你的功德跟他的功德是相通的,這就是所謂不可思議。

你們念一句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所有一切功德你都具足。這不稀奇,據《華嚴經.如來出現品》,釋迦牟尼佛成佛時即說:「無一眾生,而不具有如來智慧。」所有一切眾生都具備如來的智慧德相,接著他又講:「但以妄想顛倒執著,而不證得。」可惜這些眾生因為妄想執著,而不知道自己具備了如來的智慧德相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2.png

#阿彌陀佛之不可思議功德
#勸歎
#流通分
#阿彌陀經講記
#法鼓全集_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接下來進入流通分,流通分又分成勸歎與勸願。

(一)勸歎

勸歎是告訴大家,除了釋迦牟尼佛外,還有十方世界所有諸佛都在讚歎阿彌陀佛,經中分別舉出了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的佛。

舍利弗,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

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,根據蕅益大師的說法,有兩層意思:一個是指它的功能,一個是說,只要我們念阿彌陀佛,就等於與阿彌陀佛在一起。

第一層,阿彌陀佛的功能有五項,第一橫超三界。通常修難行道一定要從四聖諦、四念處、三十七道品慢慢地斷煩惱,才能出三界,也就是說,要一界一界地出離,就像一根竹竿,是一節一節地破到頂,這叫作豎出三界。但是淨土法門不需要一節一節地往上破,而是直接從旁邊打一個洞就出去了,因此叫作橫超三界。

第二橫具四土,意思是西方極樂世界含有四種淨土,不是說到了一個淨土以後再換一個淨土。譬如修難行道的聲聞法,如果修到了第三果還沒有出三界,往生時要先到色界的五淨居天。但是過了三果而到四果時,就要進入另外一個土,即方便有餘土或實報莊嚴土,因為淨居天還是在凡聖同居土。

第三持名念佛,不需要再從不淨觀、數息觀等五停心觀開始,也不需要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不需要再這麼辛辛苦苦地觀。很多人要觀都觀不成,但念佛一下子就能得念佛三昧,實在太不可思議了。

第四是只要七天就一定可以往生,不需要再修三大阿僧祇劫,三生六十劫或四生一百劫。修二乘的聖人七天一心不亂,如果是理一心不亂,就已經出三界了。得理一心不亂,就是見法性、見法性身,已經可以見實報莊嚴土。

第五是只要念一尊阿彌陀佛的名號,就可以得到無量無數十方諸佛加持、護念;念一佛等於念到了無量佛,這功德有多大。

文/聖嚴法師 圖/Jane Wu

1.png

#阿彌陀佛之不可思議功德
#勸歎
#流通分
#阿彌陀經講記
#法鼓全集_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
#法鼓山傳燈院
#禪修
#佛法
#聖嚴法師

文章標籤

恆毅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